国内大“领头羊”硅产业集团要来科创板了。
5月10日讯,根据上交所网站,科创板已问询企业新增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产业”),截至发稿,上交所已问询企业达85家。
硅产业集团前身是成立于2015年12月9日的硅产业有限。目前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企业之一,是中国大陆率先实现300mm半导体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2018年度,公司在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2.2%。
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硅产业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亿、6.94亿、10.1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42.68万、2.24亿、1120.57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81.32万、-9941.45万、-10333.31万,累计亏损金额达2.94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硅产业集团所处的半导体硅片行业系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行业,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较大。2016年至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782.35万元、9729.74万元、1.66亿元、2026.21万元,金额累计约为3亿元。
此次硅产业集团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拟募集资金25亿元,其中17.5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用300mm硅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二期项目,剩余7.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硅产业集团主要从事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制造企业之一,是中国大陆率先实现 300mm 半导体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硅产业集团自设立以来,坚持面向国家半导体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全球化布局,坚持紧跟国际前沿技术,突破了多项半导体硅片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我国 300mm 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 0%的局面,推进了我国半导体关键材料生产技术“自主可控”的进程。
依靠并购,硅产业集团旗下涵盖世界第七大硅片生产商“Okmetic”、填补国内12英寸硅片工艺空白的“新晟半导体”以及掌握全球领先的SOI硅片生产工艺的“新傲科技”。
掌握8英寸和12英寸的生产工艺的硅产业集团,成为中国突围大硅片领域的排头兵。
硅片销售金额占半导体材料市场30%以上,是半导体材料里面价值最高的。受限于生产设备、技术等诸多因素,2017年以前我国在主流的12英寸大硅片领域还是空白。
2016年,经过张汝京博士2年多的努力,新晟半导体拉出来我国第一根300mm直径(12英寸)的硅锭,总长度1.9米。
填补国内空白固然可喜,但不得不承认,这根长1.9米硅锭,对于新晟半导体来说只是开始。
虽然2017年新晟半导体开始量产12英寸硅片,但只是实现了挡片、陪片等产品的销售。挡片,陪片可以理解为质量较差的硅片,主要用来调试机台监控良率,并不是直接用于晶圆制造。只有正片用来制造晶圆。
目前新晟半导体正片还处于漫长的客户验证期。相对于正片市场,阻挡片的市场规模要小很多。
招股书显示,硅产业集团拟募资25亿元,主要用于12英寸大硅片二期项目的开发。这意味着,在硅产业集团自身8英寸生产线已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其未来的业绩能否持续增长,将取决于新晟半导体12英寸硅片正片能否通过验证。
这几年,国内产业也在躁动,国内硅片项目密集上马。今年1月,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政府与上海康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仁军签署投资协议和定向基金协议,年产480万片300mm大硅片项目落户嘉兴科技城。
这些项目带来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国内现有需求。
去年年中,杨德仁预计2020年12英寸硅片145万片/月,已经超过105万片/预算。实际上,2017年,我国12英寸硅片需求仅有45万片/月。
另一方面,国内玩家的实力不容小觑。目前,重庆超硅正片已经开始被晶圆代工产小规模试用。此外,金瑞泓、中环领先在实力上同样具有竞争力。
更主要的是,目前,硅片市场由巨头高度垄断。以2018年为例,全球的集成电路硅片的占有率,日本信越化学份额28.5%,日本SUMCO份额25.15%,台 湾环球晶圆份额14.04%,德国Siltronic份额14.69%,韩国SK Siltron10.5%。这五家合计占了全球的92.88%的份额。
“如果是12英寸硅片市场,五大厂商市占率应该更高。”投资经理陈启对读懂君表示。
对于晶圆代工厂来说,新产品测试流程复杂,一般需要一半至两年才能完成一种新产品的认证。更何况,良率才是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往往完成验证后,不会轻易更换核心材料供应商。
在巨头已经抢占先机,并且国内厂商遍地开花的情况下,硅产业集团能否突围,还需要时间去验证。